AI物流火了!上线5个月,拿下8亿融资

Wait 5 sec.

物流不再只是“搬运”,而是 AI 最适合落地的场景之一。Augment 用一个名叫 Augie 的 AI 助理,打通了从接单到收款的全流程,在上线仅 5 个月内拿下 8 亿融资。本文不仅拆解这家公司的技术路径,也揭示了 AI 如何重塑“货、钱、信息”三条物流主线,推动行业迈向智能协同的新阶段。在大多数人印象里,物流就是个“苦力活”,风吹日晒不说,还总是被客户催。可偏偏就是这样一门苦生意,却成了AI落地的最佳场景。最近,一家物流AI公司Augment,刚拿下8500万美元A轮融资,由Redpoint领投,8VC、Shopify、Autotech等跟投。要知道,这家公司上线才5个月,融资总额就冲到1.1亿美元,差不多8亿人民币,速度简直快得离谱。与传统自动化工具只能服务单一环节不同,Augment旗下的AI代理Augie的工作,能够涵盖了从接收订单到收款的整个生命周期,活脱脱一个“AI物流打工人”。Augie的效果也是真香。上线5个月,Augie已经被数十家顶级3PL(第三方物流公司)和托运人用起来了,管理的货值超过350亿美元。据公司说,用了Augie后,所有客户加起来节省的钱高达“几百万美元级”。今天,就跟着乌鸦君一起揭开这家公司的神秘面纱。01 AI数字员工Augie,把中国式效率搬到欧美物流在国内,大家已经习惯了又快又好的物流体验,动辄次日达。可一到欧美,画风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在美国,主流的邮政和快递普遍承诺的是2–5天,平均投递时间大约2–3天。那里没有“三通一达”,它们的物流体系更像是“拼装货”,分着来干:仓储交给德迅,干线交给UPS、FedEx,最后一公里再甩给USPS或本地小公司。这样做,好的地方是灵活、省钱,也能避免触碰反垄断红线。但问题也显而易见:物流链条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系统各自为政,数据难打通。出了问题大家互相推诿,操作员每天只能疲于奔命,在门户网站、TMS、Excel、邮件和电话之间来回切换,整体效率自然就低了。所以,在欧美物流环节里,最累的不是跑运输,而是大量琐碎的沟通:给司机打电话确认位置,催承运商签收单,追客户发票,反复抄数据、填表格。这些工作价值低、出错率高,还耗尽人力。更麻烦的是,一到节假日,工作量猛增,全靠人工完全“盯”不住。在这种乱局下,Augment就杀了出来。它的核心产品Augie,可以理解为物流行业的AI助理,可以跨系统、跨通信渠道(邮件、电话、聊天、TMS/Portal系统等)来处理那些重复、碎片化、劳动密集型的物流工作。Augie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跨平台。也就是说,Augie打造的AI员工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平台里来回操作。这意味着,人工不用再在五六个系统之间来回切换,Augie自己就能完成很多原本依赖人力的工作。从目前看,Augie的价值几乎可以覆盖从最早接单到最后收钱的所有流程。以前的做法很麻烦:操作员要一个个给承运商发邮件、打电话要报价,再手工录进表格里比对。现在有了Augie,它能自己发出询价请求,把不同承运商的反馈收集好,还能帮忙做初步比价,人只需要最后点头确认。选定了承运商后,原本还得人工去下单、发通知、确认时间。Augie直接能在后台完成这些动作,像个随时待命的调度助理,帮你订车、通知司机、确认安排。运输途中,以前操作员要不停打电话问司机“到哪了”,或者催仓库确认进度。Augie可以定时发邮件、打电话、发消息,把这些例行沟通全接手。等货送到,最让人头疼的是签收单、合同、发票迟迟收不回来,发票开不出,账单就拖延。Augie会主动去追文件,收回来还会自动检查完整性和合规性。文件齐全后,它还能自动生成发票、对账,发现问题会标注出来,并能直接发起催款。整条链路跑下来,原本需要人力来回确认、反复催的事,都能交给Augie去自动完成。那么,Augie究竟是如何做到跨系统的?主要用了两个办法:第一,打通不同系统的数据。由于物流行业没有系统没有开放接口,甚至还停留在“门户+邮件”的形态。对这种情况,Augie会模拟人工操作:自动登录门户、读取页面信息,或者解析邮件、聊天消息,把内容转化为可用数据。第二,统一数据格式。由于不同系统的字段、格式都不一样,比如同一份签收单,在承运商系统叫POD,在客户系统里可能叫delivery proof。Augie用AI来做“语义归一化”,把不同说法但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数据,放进统一的内部结构里。当不同来源的数据被整理成一份“干净版本”后,Augie就能自动去执行后续工作。当然,这还没完。虽然能够实现跨系统工作,但怎么才能让物流行业用Augie也是另一个大问题。在物流行业里,每家公司都有一套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操作习惯和流程,比如:有的公司习惯先发报价单再确认运输计划,有的公司要求司机必须在特定时间节点打卡,甚至还有的客户需要额外的文件(比如危险品说明、冷链温控记录)。这些流程就是SOP(标准操作流程),它们往往已经深深嵌在业务里。问题在于,很多传统软件上来就要求客户改流程来适配系统,这对物流公司来说非常痛苦,员工要重新培训,客户也要跟着适应,落地难度很大。Augie的思路是反过来的:它不是逼着公司换流程,而是去学习和适应公司的SOP。比如,操作员以前是先收邮件、再登记Excel、最后更新TMS,Augie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只是换成自动化执行。再比如,有些流程需要人工审批的节点,它会在那一步停下,把任务交给人来确认,不会越界。这样做的好处是:公司原有的运作逻辑不需要大改,员工也不用担心“系统来了要推翻一切”。他们只会觉得:“只是多了个聪明的帮手,把我以前要亲自做的机械动作接管了”。这大大降低了切换成本和抵触情绪,也让AI更容易被真正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演示或试点阶段。02 从仓库机器人到AI对账,AI重构物流链条Augment让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物流里的AI不只是锦上添花的小工具,而是有可能把整条链路翻新重做。这样的价值已经跑出来了。拿美国物流巨头阿姆斯特朗集团举例(营收近百亿、货值13亿美元),接入Augment后,员工人均每天处理的票据,从原来的10单,直接翻倍到20–30单;对账周期硬生生缩短了8天;单票毛利率也多了5%。而且,物流里的AI应用,其实已经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深入。以前,它大多在边角料环节打打下手;现在,它正冲进最核心的业务流,把“货怎么走、钱怎么回、人怎么省力”一步步改造。除了Augment外,还有两个案例就很典型:(1)Dexory——仓储扫描机器人首先是Dexory,它用机器人+AI解决仓库“黑箱”问题。仓库为什么被叫做“黑箱”?因为货物进进出出太频繁,但实际库存往往没人说得清。货是多还是少?有没有压错、丢件?很多时候只有靠人工清点,一查就是几小时甚至几天,效率低,还容易出错。问题是,仓储又是物流里最烧钱的环节。租金、人力、库存占用,都是实打实的成本。如果库存数据不准,就会连锁反应:可能出现货卖完了还显示有库存,导致客户下单后发不出去;或者明明货很多,系统却显示没货,企业又去盲目补货,结果仓库被堆爆。更严重的是,一旦出错,还会拖慢运输、增加退货,成本更高。Dexory就是盯准了这个“黑箱”。它的做法很简单粗暴:用一个能伸缩到12米高的机器人,加上3D扫描技术,像“雷达”一样把整个仓库扫一遍。1个小时能扫1万个托盘,把实际库存直接转成高精度的实时数据。然后,它会立刻和仓库系统里的记录比对,几秒钟就能生成一张“差异热力图”,告诉你哪里多了、哪里少了。▲ Dexory 的机器人伸出塔式结构扫描高处货架,旁边有托盘、高架、扫描机这样一来,库存准确率能拉到99.9%,企业不再需要花大力气去人工清点,也能避免缺货、积压这些常见坑。说白了,Dexory就是把仓库从“黑箱”变成了“透明盒子”,让企业看得清、算得准、省得多。2024年10月,Dexory已经完成了8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11.4亿美元,目前已落地于马士基、DHL等大型枢纽,将数据更新频率压缩至5分钟(行业平均为6-24小时)。(2)Loop——结算与发票自动化如果说Dexory管的是“货”,那么Loop管的就是“钱”,它切入的是物流中“不起眼但极度痛苦”的财务流程。物流公司最怕的不是货没送出去,而是钱回不来。原因就在于,财务对账特别拖。一票货走完,要先收齐承运商的发票、交付凭证、各种费率表,然后人工去一条条核对:里程对不对?有没有额外加收的费用?有没有重复计费?这些事原来都得靠财务团队一点点看。流程长、文件杂,再加上牵涉好多合作方,一个周期常常要14天,企业的钱就卡在账上,现金流很紧。Loop把这个环节“AI化”了。它能自动识别各种格式的发票、凭证、费率表,把里面的关键数据提出来,快速和系统里的标准里程、费用去比对。如果发现有异常,比如多报了一笔附加费,它会自动标记出来。整个过程几乎是实时的,不用人反复对照。▲ Loop管理客户发票,如自动创建应收发票、跟踪账龄,减少手动对账的界面结果就是,对账从原来的两周,压缩到1天。这意味着企业能更快开票、更快收钱,大量营运资金不再被拖着走,现金流立刻宽松了。2024年8月,Loop完成3500万美元B轮融资,由摩根大通成长基金领投。项目目前已与罗宾逊全球物流、Uber Freight等主流平台完成系统对接,2024年处理发票金额达26亿美元,错误率低于0.3%。除了仓储和结算,其实AI在物流行业的想象力远不止于此。比如英国的Beacon,它切入的就是多式联运,海运、空运、陆运同时跑的复杂链路。以前要追踪这么多环节,操作员得开好几个系统,还得盯紧邮件和电话,一旦延误,往往是事后才发现。Beacon把各种运输方式通过一个统一API接进来,AI能实时看全局,还能提前24小时预测“哪一环可能会出问题”。就靠这个能力,Beacon的订阅收入一年涨了3倍。再看美国的Vooma。它切入的环节更靠前——报价。物流行业里,给托运人算一口准确的“门到门”价格,往往要来回沟通半天,操作员得翻表格、查舱位,还要确认各种附加费用。Vooma做了个类似ChatGPT的对话界面,客户只要输入需求,AI就能在30秒内spit出完整报价,还能直接预订舱位,相当于把过去要花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活,压缩到几秒钟。对货代来说,这节省了大约75%的人工工时,特别适合人手紧张的北美中型物流公司。这几家公司其实代表了一个清晰的趋势:物流AI不再是点缀,而是在把“货、钱、信息”三条关键线都重构了一遍。比如,Augment管信息,Dexory管库存,Loop管资金,它们切入点不同,但逻辑一致:用AI把原来靠人力盯、效率低、容易出错的环节自动化,让物流真正跑得更快、更稳、更省。也就是说,AI正在把物流从一个“碎片化、靠人撑”的行业,推向“数据驱动、智能协同”的新阶段。文/朗朗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乌鸦智能说】,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