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2200 字 阅 读 需 要 7分 钟不知从何时起,一种“赛博奇观”在网上流行:年轻人开始集体围观非遗绝活儿。屏幕那头,没有喧嚣情节,而是榫卯结构的严丝合缝、花丝镶嵌的精妙绝伦、蜀绣针法的千变万化、紫砂壶艺的一气呵成……这些古老技艺,正成为数字时代的“新晋顶流”。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流量密码?第一重答案:寻根在“国潮”热中,找回文化自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崛起,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舶来的潮流符号,转而向内探寻自己的文化根源。这就像一个古老的故事:宋元时期,无数艘满载着中国瓷器的商船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劈波斩浪,驶向遥远的波斯湾、东非乃至欧洲。这条航路,被后世的学者誉为“陶瓷之路”。一捧普通泥土,经过淘洗、拉坯、施釉,再投入熊熊窑火,经历数道工序的淬炼,最终化为温润如玉的青瓷或洁白胜雪的白瓷。这些器物承载着东方独特的审美与哲学,被水手们小心翼翼地层层相叠,填满船舱的每一个缝隙。它们不仅是昂贵的商品,更是中华文明的使者。宋,哥窑青灰釉葵口碗。来源/故宫博物院今天年轻人对非遗的热爱,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回归。它让国人意识到,自己所继承的,是一个何其瑰丽丰饶的文明。 第二重答案:焕新当古老技艺“破圈”,传承原来可以这么潮非遗的魅力,不仅在于“古”,更在于“活”。年轻人们之所以爱看非遗绝活儿,还在于焕新表达。古老的技艺若想在当代“活”起来,离不开与时代同频的演绎。引爆这股风潮的,正是一批善于运用时代语言的年轻传承人。花丝镶嵌传承人雁鸿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2019年,她用18个废弃易拉罐,耗时数月,敲打出一顶足以媲美博物馆藏品的京剧凤冠,视频惊艳海内外,作品亮相米兰、巴黎时装周,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手工艺的当代魅力。雁鸿的成功,让人们看到非遗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能够与当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碰撞出绚烂火花的生命体。 国窖1573携手雁鸿,以中国花丝镶嵌技艺打造“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作品 这种“焕新”精神,也成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的自觉追求。国窖1573便是其中的长期践行者。多年来,它持续携手雁鸿等非遗传承人,将自身的“活态双国宝”传奇与多种非遗技艺融合,让传统文化可观、可感、可品味。所谓“活态双国宝”,其一,是始建于公元1573年、连续使用至今450余年从未间断的1573国宝窖池群;其二,是传承七百余年、历经24代人薪火相传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当这两份活着的文化遗产,与同样在时间中淬炼的非遗技艺相遇,一曲动人的华章便随之奏响。第三重答案:礼赞在“天、地、人”之中,辉映家国月圆最好的传承,是创造。 2025年中秋将至,为致敬“浓香出海110周年”的历史壮举,国窖1573携手非遗传承人雁鸿,融合琉璃烧制、花丝镶嵌与珠宝工艺,共同创作了艺术作品《福光溢彩》。这件作品,不仅是一次技艺的集结,更是一场以“天、地、人”东方哲学为骨架的文化叙事。作品的底座,是名为“四海波涛”的琉璃海浪,采用花丝镶嵌技艺融合琉璃烧制技艺共同呈现动态波纹。两种国家级非遗技艺在此交融:花丝镶嵌,这门被称为“细金工艺”的宫廷绝技,以金丝勾勒出层叠的浪涌;而琉璃烧制,这项为紫禁城披上华彩七百余年的火中艺术,则赋予海浪流光溢彩的蓝金渐变。 这片海,既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笔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意之海,寄托着中秋的团圆思念;更是一片真实的历史之海。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来自四川泸州的泸州老窖大曲酒,凭借其醇厚甘冽的风味斩获金奖,拉开了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序幕。底座的万顷波涛,承载的正是这段“浓香出海”的百年荣耀。从海平面向上,作品的中部是一株以金属锻造的“人间桂树”。金色的枝干遒劲有力,枝头点缀着晶莹的锆石,宛如凝结的露珠,诠释了“桂子月中落”的诗意。在中国文化里,中秋与桂树密不可分。吴刚伐桂的神话,蕴含着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桂”与“贵”谐音,象征富贵吉祥;科举时代的“蟾宫折桂”,更是人生至高的荣耀。这株人间桂树,既是中秋福贵团圆的永恒意象,也隐喻着国窖1573历经岁月沉淀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作品的上部为“天穹圆冠”,是对苍穹皓月与璀璨历史的颂歌。冠顶中央,是一轮以琉璃烧制技艺打造的“琉璃明月”,温润的光泽恰如中秋夜空的主角。月面上,精细镌刻着泸州独有的《江阳运酒图》,再现了110年前酒船扬帆的历史场景。明月外环,密密镶嵌着1573颗璀璨宝石,如倾泻的星河,铭刻着1573国宝窖池群的光辉历程。更外圈,40颗琉璃珠如星轨般环绕,象征着国宝窖池群452年不曾间断的生命律动。月光与星辉交织,蕴含着“时间凝练为光”的深邃思考。 月冠高悬,桂树生香,沧海涌福。这是一场跨越110年的文化回响,亦是一封写给未来的光明祝祷。从观看指尖的“慢直播”,到亲手触摸一件凝聚匠心的器物,再到举杯品味一杯在时光中陈酿的浓香,其间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这届年轻人,正以他们的方式,重新发现并爱上古老的非遗绝活儿。因为在这份古老中,充满着对抗浮躁的力量,埋藏着身份认同的根基。参考资料:《易拉罐制出冰雪铠甲掐丝饰品登上巴黎时装周一双巧手让中国技艺闪耀国际舞台》,《成都日报》,2024年12月25日。《花丝织就锦绣镶嵌内有乾坤》,《光明日报》,2023年1月8日。《760年琉璃官窑厂重燃窑火》,《文汇报》,2023年6月3日。*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关禾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李栋 张斌 戈雨 “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