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加速生物活性原料创新,「未名拾光」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 | 36氪首发

Wait 5 sec.

36氪获悉,「未名拾光」近日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华泰金斯瑞、海邦投资共同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深化AI技术平台建设、拓展生物材料多元应用场景,及加速业务全球化布局。 继今年5月获欧莱雅、纳爱斯集团投资的近亿元后,未名拾光再获产业基金加持。 创始人赵亚冉告诉36氪,未名拾光创立之初,在搭建技术平台时就非常关注生物材料的创新,构建了生物活性分子设计、筛选、功效评估到规模化生产的闭环,且通过AI全面赋能该合成生物技术平台。 当前未名拾光开发的具体生物原料品类,主要包括两类:植物愈伤组织,如获批备案的新化妆品原料“昙花愈伤组织提取物”、“华白及愈伤组织提取物”、 “牡丹愈伤组织提取物;生物活性蛋白,包括重组胶原蛋白、多肽等。 当前,未名拾光探索出符合美妆日化、医疗器械、食品行业需求的商业模式,一方面自研创新原料管线;另一方面以CRDMO模式(CRO+CDMO),与下游品牌商合作开发新型生物原料,并为之提供新原料的代工生产服务,以兼备效率和确定性。 AI引擎与双底盘细胞工厂 在合成生物底盘技术方面,未名拾光同时布局了微生物、植物两种细胞工厂,前者主要生产多肽、蛋白质(胶原蛋白、纤连蛋白等)产品;后者则可用于开发包括珍稀植物活性分子在内的多种植物原料。 许多植物独有的、与光合作用体系相关的复杂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底盘生产的效率并不高。赵亚冉介绍,植物体中有一种愈伤细胞,具有全能性,增殖、分化和发育能力很强,可以作为“细胞工厂”。通过少量的植物活体组织,模拟植物受创的自然现象,诱导产生愈伤细胞,进而调控细胞内代谢网络,能够实现目标物质规模化生产。 通过植物愈伤组织技术,未名拾光已诱导出了昙花、古树梅花、百年牡丹、华白及等80多种植物的愈伤组织,其中3种愈伤组织提取物完成了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占药监局批准的4种愈伤组织新原料的75%。据了解,在实验室诱导出的植物愈伤组织,可以进行再分化,得到植物克隆苗,用于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 开发合成生物技术平台早期,未名拾光团队便意识到AI的强大能力及价值,除了借助AlphaFold、RFDiffusion等工具提高研发效率外,也开始搭建多物种的标准化生物数据库。“在现有的生物大模型基础上,我们补充了大量自有数据进行再训练,以增强模型在特定领域的能力。未来AI会成为生物技术公司的基础能力,而区分能力高下的要素是‘数据’。” 在数据层面,未名拾光通过与高校合作、自主测序研发、与客户联合开发等方式,沉淀非公开的高质量数据,以形成业务越多、数据越优、模型越准、业务更多的飞轮效应。 以重组胶原蛋白的设计为例,AI已显著提高了研发效率:首先,将自然界中所有已知类型的胶原蛋白序列及其功能数据输入模型,进行增强训练,让AI理解其构效关系。进而,结合下游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如用于涂抹式化妆品需分子量小、配伍性强、稳定性好等,让AI进行定向设计和高通量虚拟筛选,得到契合需求的候选分子。 “现在,AI把我们的研发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赵亚冉表示。接下来未名拾光在AI方面的研发支出将逐步提高至50%,重点开发面向多个特定任务的“智能体”。未来也将开放AI虚拟细胞测试智能体、功效评估智能体等,供客户选择使用。 以CRDMO模式,开发差异化“高阶”原料 选品,是合成生物公司面临的“灵魂问题”,不同产品面临的竞争格局、市场前景大相径庭。在产品选择上,未名拾光借鉴医药行业的商业模式,渐渐探索出一条“反向开发”的思路,从下游品牌商客户的需求出发,以CRO、CDMO的模式,为之提供原料开发服务和产品。 该模式在植物代谢产物等品类上得到了验证,为之拓展了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客户,客户数量已经超过胶原蛋白品类。 一方面,未名拾光通过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开发的珍稀植物提取物,天然具备稀缺感和故事性,能够为下游品牌提供独特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部分珍稀植物的独有活性成分、代谢产物图谱,为发现“超级功效成分”提供了可能。 美妆日化领域,很多“超级分子”都源于“超级植物”,正如积雪草苷与积雪草、玻色因与欧洲山毛榉等。爆品原料的开发周期很长,需要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多重成功。未名拾光通过联合开发的方式,在服务品牌客户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得市场反馈。 现阶段,其重点开发方向是具备高阶功效和市场差异性的新型成分,未来若某一成分被验证具有成为“超级分子”的潜力,也可加大投入,推动该成分向更基础、更大体量的应用场景渗透。 在蛋白质领域,未名拾光强调从科学出发,应用于不同皮肤层级的胶原蛋白,其类型和分子大小应有明确区隔。 例如,针对抗衰和防脱需求,团队开发了XVII型胶原蛋白。其科学逻辑在于,XVII型胶原天然存在于表皮与真皮连接处,核心功能是维持毛囊干细胞的干性、清除表皮衰老细胞,更适合表皮层。为解决大分子透皮吸收的难题,未名拾光团队利用AI平台设计出500-800Da的功能片段,透皮吸收能力得到了下游客户的认可。 据赵亚冉介绍,成立以来,未名拾光构建了广泛的市场渠道和客户网络。作为技术型初创企业,他们找到的市场破局点是一项功效检测技术:“人体拉曼光谱检测”。 在美妆个护行业,对于产品功效的检测多采用离体皮肤,存在假阳性率高等问题。未名拾光开发了“活体透皮吸收拉曼光谱检测”技术,通过软硬件创新,能够直观呈现活性成分在人体的透皮渗透性,吸引了众多美妆个护、家用日化品牌客户使用该实验平台。 通过检测服务,与客户建立广泛联系,为后续拓展CRDMO服务提供基础。据赵亚冉介绍,未名拾光与欧莱雅、宝洁、珀莱雅、上海家化等品牌都已建立联合开发合作。 未来,其生物活性原料业务计划从美妆拓展至食品、日化等更具市场空间的应用方向;同时也将积极谋求出海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