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 2025 | 中国振荡法与肺量计检查诊断一致性的研究报告,为中国慢阻肺病与哮喘诊疗提供新依据

Wait 5 sec.

振荡法检查可作为肺功能评估的有效辅助工具,以提高诊断可及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和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二者均存在气流受限,其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观的肺功能评估。肺量计检查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和诊断工具,但操作过程需患者用力呼吸,在配合能力差的人群中应用受限;而振荡法检查以其“平静呼吸”即可检测的优势,成为极具潜力的辅助诊断工具。然而,这两种检查方法在中国患者中的诊断一致性尚缺乏大规模研究证据。9月27日~10月1日,2025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25)于荷兰阿姆斯特丹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上,中日友好医院杨汀教授所在的中国专家团队公布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1]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首次在中国疑似或确诊慢阻肺病或哮喘患者中,系统评估了振荡法检查与肺量计检查的诊断一致性,为优化临床诊断策略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研究设计与主要发现本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于2024年2月8日~8月30日期间,共纳入来自全国46家二、三级医院的801例患者,这些患者均疑似或确诊慢阻肺病或哮喘,其中慢阻肺病组398例,哮喘组403例[1]。首先于基线访视(V0)时收集入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信息,在现场研究访视(V1)时,患者首先使用移动肺诊断系统(ALDS)完成振荡法检查,随后进行肺量计检查,上述操作均在支气管舒张剂(BD)试验前后分别进行(研究流程见图1)[1]。图1 研究流程图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总人群中BD试验前振荡法检查与肺量计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关键次要终点为慢阻肺病组中BD试验后振荡法检查与肺量计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终点使用全分析集(FAS)进行评估,包括所有同时完成两种检查的患者;同时采用Cohen's Kappa系数对一致性进行评估,其判断标准见图2[1]:图2 一致性评估标准研究结果展示:■ 患者基线特征共有788例(98.4%)患者完成了振荡法检查和肺量计检查并被纳入FAS,患者基线特征如表1所示[1]:表1:患者基线特征(FAS)■ 肺功能检测结果V1时患者的肺量计检查和振荡法检查结果如表2所示[1]:表2:V1时肺量计检查和振荡法检查测量值(FAS)注:*预计值百分比采用欧洲煤钢共同体参考公式计算得出;†超过20 Hz的AX值与Fres值,通过线性插值法计算获得,该方法基于在特定频率(5 Hz、10 Hz及20 Hz)测得的电抗值进行推导。■ 一致性分析总人群中,BD试验前,肺量计检查与振荡法检查结果呈中等一致性。BD试验前,肺量计检查结果异常和正常者各394例(各占50.0%);振荡法检查结果异常者425例(53.9%),正常者363例(46.1%)。一致性评估显示Cohen's Kappa系数为0.4188(95% CI:0.3556~0.4820),提示一致性为中等;结果如表3所示[1]:表3:总人群中BD试验前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FAS)注:“异常”定义:对于肺量计检查,指FEV1/F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