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技术的藩篱:这所小学如何上好AI通识课?

Wait 5 sec.

*本文为半月谈原创内容“今晚我请同学们吃大餐!”一句人工智能脱口而出的“玩笑”,逗得在座的孩子们哄堂大笑。日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召开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实践研讨会。活动上,该校教育集团四至六年级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共上一堂跨越年龄界限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一名四年级女生对着麦克风清晰地说出一段话,随后,飞象人工智能互动系统便“复刻”出她的声音语调,老师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今晚我请同学们吃大餐!”。加载片刻,系统便用该学生的声音讲出这句话,连语气停顿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同学们注意,你的声音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哦。”中关村三小信息科技教师郝石佩讲解了“声音克隆”背后的风险,引导孩子们思考关于信息安全与技术伦理的问题。中关村三小AI通识课现场北京市中小学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中关村三小的这堂课上,没有艰涩的代码和复杂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你画我猜”中的计算机视觉体验、“一键换装”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实践……学生在游戏中触摸人工智能的轮廓,在体验中理解机器的“思考”方式。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这所学校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不断走向纵深。上好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师是关键。传统意义上,这类课程多由信息科技教师“单打独斗”。如何突破这一局限,让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中关村三小主动破局,构建起全新的教学协作机制:信息科技教师转型为技术支持与课程共建者,从“主讲者”转变为“赋能者”和“协作者”;学科教师作为情境设计者和素养引导者,是实现人工智能与真实学习相融合的关键桥梁;班主任则组织伦理讨论与价值引导,实现对人工智能教育的人文引领。中关村三小师生借助AI工具进行运动体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打造高质量人工智能通识课,同样离不开校家社深度协同。走进学校的“AI市集”,宛如进入微型科技博览会,50余个互动体验项目涵盖了智能讲解机器人、四足机器狗、卫星模型等前沿设备。孩子们流连于各个展位,有的专注地操作机械臂,有的与机器人对话,有的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漫游”太空。中关村三小教师李想表示,“AI市集”不仅得到协办单位的技术支持,还融入了家长智库的行业视角与专业资源。经过培训的家长志愿者与教师携手,为学生讲解原理、指导操作,充分体现出学校打破课堂边界、整合社会资源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实践。活动现场还举办了说课环节。该校教师闫静以二年级《爱心义卖会》项目为例,展示学生如何借助AI文生图、图生图技术设计义卖海报;教师陶谦则通过高年级《手势识别之旅》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手势检测与KNN算法理解机器学习原理……这些教学实践跳出了“唯技术论”的禁锢,将人工智能教育与创意表达、社会责任、计算思维等素养目标有机融合。中关村三小学生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互动“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关键不在技术,而在通识。”中关村三小校长杨刚介绍,学校基于儿童认知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构建以素养为导向、跨学科融合、聚焦真实问题解决的教育新模式,从“通识体验”到“理解探究”,再到“应用创新”,层层递进,让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步走向理性思考和创造性应用。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如何既保持前瞻性又符合教育规律?中关村三小的探索或许提示我们:人工智能教育不是要培养小程序员,而是要培育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未来公民。这其中,有对技术的好奇与探索,更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期待;有对创新的鼓励,也有对伦理的守护。当孩子们在“AI市集”上眼睛发亮,在伦理讨论中眉头紧蹙,这些动人的瞬间,正勾勒出智能时代教育的生动图景。半月谈记者:赵旭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