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又接到了诈骗电话。为什么说「又」呢,因为之前我也接到过,还不少。有的网友肯定会觉得奇怪,说你是挺有网络经验的人呐,怎么还会接诈骗电话呢?如果是在杭州,我已经不接陌生电话了,但在新加坡,有的时候不得不接。因为判断不出来是不是来自银行或是政府部门的电话,万一是呢?就怕这个万一,怕耽误事儿。我清楚的记得接到过的第一个诈骗电话是冒充 ICA 的,那段时间很少有人给我打电话,接起来,对方第一句话就是用中文说,来自 ICA(移民与关卡局),说我的资料填写有误需要核实,我顿时就紧张了起来。但还没等对方把接下来的话说完,我就反应过来了,今天可是周六啊……于是就把电话挂了。就算真是 ICA,也不可能在周六加班给我打电话,再说了,有事情,也是发邮件过来。骗子们还是太卷了,但「业务」不太熟,忽视了这边的实际情况。可是这样的电话挺唬人,我后来跟有些朋友聊起,他们也接到过,第一反应也是吓一跳,但随后就没人当回事了。数据从哪里泄露的呢?推测可能是通过新激活的电话号码这个渠道泄露的数据。今天接到的这个电话,接通后问我,是不是某银行账户有一笔转账,转给其他银行的账户。巧的是,前几天,我刚开通了一个该银行的公司账户。一时之间,很难判定这是个诈骗电话:本地号码来电,对方的英语有口音,我的听力没那么好,开始的几句,大脑还在尝试进入英语交流的模式中,也没办法快速核实电话号码是不是官方号码。即使来电信息显示为官方号码,其实也有可能是伪造的(Caller ID Spoofing)。最后我说,你要不找个能说中文的打给我吧。过了几分钟,还真有个说中文的打给我,我又接了起来,想听听他们到底什么话术,那人中文说的也断断续续,我说要不你发邮件给我吧……他们可能也觉得沟通费劲,不再打电话过来了。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里,写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用不好第二语言时,在他人眼中会显得笨拙,滑稽。我不得不用英语交流的时候,明显感觉自己是降智的,在别人眼里就更是如此了。当然这还没完,发现几乎同一时间,WhatsApp 也有语音电话打进来。号码也不认识,我问对方是什么人?对方说有个工作机会要不要考虑一下?好嘛,又撞上了求职诈骗,同一个电话信息,就不能换个时间来骗吗?或许所有未知来电都不应该接。但有的时候,我在特定场景下,很容易把电话顺手接听。比如着急赶飞机,或是正忙着事儿,突然来了电话,习惯性的先接了再说。应该不是只有我有类似的习惯。心理学上,这个行为有点像自动化行为,并非理性判断,而是一种条件反射。再加上一点情境化决策偏差,在高压力或高认知负荷的情境下,人类会更容易依赖直觉和既有行为模式,而不是花时间分析风险。说起来,新加坡每年因为诈骗案件损失可不小:根据新加坡警察部队 2025 年 2 月发布的 2024 年数据,新加坡诈骗案件总数达到历年新高,达到 51501 起,比前一年增加 10.6%。最令人担忧的是,2024 年的诈骗损失金额也大幅飙升 70.6%,总计高达 11 亿新元。参照新加坡的公民和永久居民人口比例,100 个人里就会至少有 1 个人遇到过诈骗。我甚至觉得 5 万多起案件这个数字还是偏低的,因为有些诈骗可能额度较小,不一定都会报案,怕麻烦。按照分类看,最常见的诈骗案分别是电子商务、求职、钓鱼、投资和假冒朋友来电诈骗。电子商务,倒不是指在电商网站购物产生的诈骗,主要是涉及演唱会门票。这几年,新加坡演出市场火爆,经常是一票难求,于是就有人网上找黄牛买票,骗子利用歌迷渴望拿到门票的心理,屡屡得手。按照损失额度看,则是:投资、求职、冒充政府官员、恶意软件和商业电子邮件诈骗。投资诈骗主要是涉及加密货币。求职诈骗,非常像国内的「刷单」诈骗手法:用高收入做诱饵,要受骗人在网络上做任务说可以赚佣金,在之后就是汇钱可以做更高收入的任务……一步一步诱骗人上当。我在 WhatsApp 上收到过不少这类招聘信息。那么,我在类似事件里有过损失没?还真有。家里之前有张 UOB 的信用卡就被盗刷过,不过额度不算大,大约损失了几十新币。这事儿发现的时候,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投诉后跟银行扯皮了很久,最后不了了之了。而这个事情,作为用户,可以说真的没什么责任,那张卡都没拿出去用过,收到后一直扔在抽屉里了。信息怎么泄露的?UOB 应该自查。我推测在某个环节,银行卡信息被批量盗取了。在小红书上以「UOB 盗刷」为关键词,可以发现非常多的案例。而且很多用户的卡都是没用过的。如果发现及时,投诉到银行,还是有可能追回的,但发现得晚,钱也不多,就算了。你可能会说,作为用户,谁让你不关注自己信用卡的资金变动?那个盗刷很有特点,都是小额,一笔只有几块钱,而默认情况下,没有调整消费通知的话,账户的小额消费,并不会有通知信息。这类盗刷,看来是相当熟知 UOB 的业务规则的,而新用户哪能都知道呢这个细节呢?现在 UOB 或许已经调整了规则了吧,希望是。你接到过诈骗电话没有?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