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买药就是“下单+发货”?其实真正的竞争,是“谁能在用户最需要时送到”。本文通过美团与京东的运营机制拆解,讲透两种药品零售模式的响应路径、供应链组织与用户心智差异,是一份可落地的模式分析指南。在线上药品零售的赛道上,美团买药和京东买药是两大核心玩家,但深入剖析其产品,会发现它们并非简单的同质化竞争。两者基于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解法,分别满足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购药需求。美团买药的核心是O2O即时零售,追求极致的“快”;而京东买药则是典型的B2C平台电商,致力于打造全面的“全”。核心模式与产品形态:O2O的本地化聚合 vs. B2C的中心化商城两者的产品形态完全由其商业模式决定。美团买药:基于LBS的“O2O药店聚合平台” 美团买药的模式更像是“送药上门的美团外卖”。它本身不持有药品库存,而是通过其强大的技术和本地运力,赋能线下的实体药店。这一模式体现在其产品的各个角落:强位置导向:产品首页会基于用户的实时定位,优先推荐附近3-5公里的药店和药品,核心是满足“就近购买”的需求。本地化库存:用户能买到什么药,完全取决于附近合作药店的实时库存。时效是生命线:“平均30分钟送达”是其最核心的用户心智。“24小时药店”的标签解决了用户夜间和紧急情况下的燃眉之急。京东买药:中心化的“线上健康商城” 京东买药(隶属于京东健康)则更像一个线上的“健康沃尔玛”,依托的是京东成熟的B2C电商基因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其产品设计也遵循传统电商的逻辑:中心化货架:用户首先看到的是药品分类、排行榜和促销活动,而非周边的药店。海量SKU:核心优势是品类齐全、选择多样。供给主要来自“京东大药房”的自营仓以及入驻的品牌方和大型经销商。可靠的物流预期:履约主要依赖京东物流,用户心智是稳定的“次日达/隔日达”服务。深度医疗服务:京东健康提供更体系化的在线问诊和慢病管理服务(如续方、用药提醒),满足用户的长期健康管理需求。用户群体与行为:应急的即时满足 vs. 计划的从容选购不同的产品模式,服务于需求和心智完全不同的用户群体。美团买药的用户:为“应急”而来 美团买药的核心用户是“应急型用户”,他们通常因为突发状况而来,例如半夜孩子发烧的父母、突发肠胃炎的年轻人等。他们是“即时满足追求者”,习惯了外卖的便利,愿意为速度和便利性支付溢价,对配送时长极为敏感。其触发场景多为被动、突发的病痛,因此搜索行为目的性极强,很少浏览。在决策时,最重要的因素是“配送速度”和“是否有药”,价格的权重较低。美团买药:基于LBS的“O2O药店聚合平台”美团买药更像是一个“送药上门的美团外卖”。它本身不持有药品库存,而是通过技术和运力赋能线下的实体药店。产品形态与功能:强位置导向(LBS):产品首页会基于用户的实时定位,优先推荐附近3-5公里的药店和药品,核心是“就近购买”。库存本地化:用户能购买到的药品,完全取决于附近药店的实时库存。A药店没有的药,即使用户在App里搜到,也无法下单。时效是生命线:产品最突出的心智是“平均30分钟送达”。“24小时药店”标签是其核心功能之一,解决了用户夜间和紧急的购药需求。轻问诊服务:提供简单的在线问诊,主要目的是为了合规地开出电子处方,以完成部分处方药的线上销售闭环。京东买药的用户:为“计划”而生 京东买药的核心用户则是“计划型用户”,例如需要定期购药的慢病患者及其家人。同时也包含了追求性价比的“囤货型用户”,他们会在电商大促期间批量购买家庭常备药和保健品。其触发场景多为主动、有计划性的,如“药快吃完了”、“该给爸妈买钙片了”。因此,用户的浏览行为更多,会仔细比较品牌、价格和评价。决策的核心因子是“价格/性价比”和“品牌信誉”。京东买药:中心化的“线上健康商城”京东买药(隶属于京东健康)则是一个线上的药品、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的“沃尔玛”。它依托的是京东强大的B2C电商基因和供应链能力。产品形态与功能:中心化货架:产品形态是典型的电商货架。用户首先看到的是药品分类、排行榜、品牌馆和促销活动,而非附近的药店。海量SKU:核心优势是品类全、选择多。无论是罕见的OTC药品、多种品牌的保健品、还是家用医疗器械(血压计、血糖仪等),供给都非常丰富。这主要由“京东大药房”自营仓和入驻的品牌方/经销商提供。可靠的物流预期:履约依赖京东物流,用户心智是“次日达/隔日达”的稳定服务。虽然部分城市也开通了“小时达”(对接本地药店,类似美团模式),但这并非其核心优势。深度的医疗服务:京东健康提供更体系化的在线问诊服务,覆盖多科室的专家医生,并围绕“慢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提供续方、用药提醒、健康档案等长期服务。基于不同的用户和场景,两边用户的行为路径也截然不同美团买药用户行为:触发场景:多为被动、突发。如“头疼”、“拉肚子”、“烫伤了”。搜索行为:目的性极强。直接搜索症状词(如“发烧”)或药品通用名(如“布洛芬”),很少浏览。决策因子:第一决策因子是“配送速度”,其次是“是否有药”,最后才是“价格”。用户往往会选择最快能送达的药店下单,很少跨店比价。下单特征:高客单价、低SKU数。通常只买一两种急需的药品,但因为是应急需求,愿意接受较高的单价和配送费。下单时间分布在全天,特别是夜间(22:00后)是一个明显的高峰。京东买药用户行为:触发场景:多为主动、计划性。如“药快吃完了”、“该给爸妈买钙片了”、“618囤点口罩”。搜索与浏览行为:浏览行为更多。用户会通过分类导航、活动页面、品牌馆等入口“逛”,也会在搜索后仔细比较不同品牌、规格、价格和用户评价。决策因子:第一决策因子是“价格/性价比”,其次是“品牌/平台信誉”,然后是“用户评价”。对于“次日达”和“隔日达”的物流时效有稳定预期,不追求极致速度。下单特征:低客单价、高SKU数。用户倾向于一次性购买多种药品或保健品,凑单以满足包邮门槛。下单时间更集中在白天的工作和休息时段。结论:两种逻辑,切分不同场景总而言之,美团买药和京东买药看似是竞争对手,实则是在用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切分了线上药品零售市场中不同场景的用户需求。美团赚的是“便利和时间”的钱,而京东赚的是“效率和规模”的钱。一个解决了“燃眉之急”,另一个则满足了“长远之计”,两者共同推动了药品零售的线上化进程。本文由 @AI笋干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