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产品越“专业”,用户越少

Wait 5 sec.

专业不是错,但“专业表达”可能是。本文从多个产品案例出发,讲透产品在追求专业性时如何误伤用户体验,并提出“表达亲和力”与“认知共振”的优化路径,是一份值得产品操盘手深读的认知升级指南。“我是专业的,您放心”“客户选择我们,是因为我们专业”“咱们的产品一定要做得专业”这些话在职场中你一定经常听到,无论服务客户,还是设计产品时,如果不提“专业”这俩字,似乎就会落后于其它同行。但说实话,我非常忌讳一味地强调“专业”。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专业”并不是用户的本质诉求,而是公司自己的执念。“专业”是一种执念,不是需求本身前段时间的热点,西贝的贾老板,一直在强调自己符合行业标准,给网民们科普非预制菜的“专业”知识,但顾客关心的是他的专业标准吗?!“安全”、“新鲜”才是顾客的核心诉求,这也是西贝的一直宣传的核心价值。而当核心价值的底裤被扒掉之后,谁也救不了西贝,客户内心OS是:你在跟我狡辩,你背刺了我们。当然,贾老板有故意拿行业标准打擦边球的嫌疑,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别和用户大谈专业性,多谈谈用户最关心的那个价值点,比如:食品安全。其实很多公司心中都有一个执念,就是想成为最专业的公司,塑造专业的品牌形象。但放眼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专业”只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段,并不是必要条件,“可用”和“易用”或许才是。现实是,八成的公司都不是专业的公司,这个世界满是草台班子。现实是,八成的用户也不是专业的用户,人人都半斤八两。所以,不谈高精尖、高门槛的生意,往大数说,市场对于专业的苛求并不存在。所有公司关起门来,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专业产品,还是在做用户需要的不那么专业的产品?“专业”是一种信任状,不是用户体验“专业”在成交中通常作为一种信任状存在,它是撬动用户下单的杠杆。但产品上的技巧是:让用户在购买时感觉产品专业,但用起来不能太专业,因为多数用户自己本身不专业,还懒惰,否则用户下次一定不会再选这个产品。我之前买过一个半自动咖啡机,挑选咖啡机时,我被它专业的可调参数深深打动。可买回家后,也就前几次还试着调调参数,后来实在嫌麻烦,自己也确实不懂,也不太想研究那些参数的逻辑,也就再也没修改过参数了。对于我来说,那些专业的按钮成了占地的累赘,我只求它能稳定地压出咖啡就足够了。所以我发现,“专业”在用户购买产品前的作用,可能远大于用户使用产品时的作用。从手机行业的产品趋势来看,“专业”参数也成为了发布会的主要内容,什么CPU性能、内存大小、屏幕尺寸、整机厚度、相机像素等等。但就像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说的:“我记得苹果以前的发布会,是不会罗列一堆功能指标、一堆性能指标的,但是现在开始罗列一些指标了,感觉这是不好的趋势。苹果的产品买的是整体的体验,只有不好的产品才会拿性能去骗人。”我认为,这是一个产品创新达到瓶颈后的无奈之举,也许堆“专业”的参数才是短期内促成用户下单的最佳策略。而这种竞争策略,似乎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也大大降低,只要每年硬件参数给我涨20%,发布会就有得吹了……“合适”永远高于“专业”最后谈谈我做产品的原则:不追求专业,只追求合适。一味追求专业反而是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我认为,好的产品是懂用户贴合用户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靠专业性来勾引用户膜拜的。那些一味强调专业的产品经理,是刚硬的“理工科思维”,缺少了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专业”一定要围绕用户的核心价值而存在,“合适”才是一个懂用户产品的最终形态。举个例子:西红柿从植物学上属于水果,但商超里它被放置在了蔬菜区,这与人们怎样看待它、怎样使用它密切相关。普罗大众都是不专业的,而他们不专业的想法传播开来,会形成共识。而共识会替代事实,控制着这个世界的运行轨迹。就像西贝一样,按照国标来看,即使它不是预制菜,可这有什么用呢?多数用户认为你是,你就是。总之,用户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它实际是什么更重要,别和用户较真,把问题归结在自己身上,做出懂用户的产品来。最后奉劝所有产品经理一句:做产品一定要时刻压抑住你想通过产品向用户装个逼的冲动。本文由 @产品创业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