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谈大模型,但90%的企业AI转型,都死在了数据这一关

Wait 5 sec.

大模型火了,企业却“转不动”。本文从AI转型的真实案例出发,讲透90%的企业为何卡在数据这一关,揭示“数据资产、数据治理、数据流通”才是AI落地的底层抓手,是一份值得管理者深读的认知升级指南。从CEO到一线员工,几乎所有人都在热烈地讨论着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和各种眼花缭乱的AI应用。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模型为王的时代,似乎只要接入最强的模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现实是残酷的。但为什么很多企业AI项目总是做不出来?他们会说:我们也接入了ChatGPT API了。我们也招了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我们也买了私有化部署大模型的服务。听起来一切就绪,似乎马上就能开启AI赋能业务的时代。但现实是:业务流程依然卡顿,自动化率提升有限;客户体验并未改善,AI助手还在答非所问;销售、客服、运营团队反馈:没法用、用不准、不如人。于是,质疑声开始出现:是不是模型能力还不够强?是不是Prompt写得不够好?是不是我们用的国产模型不如GPT-4?前几天,有一个好友留言,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AI+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我们的数据一塌糊涂,散落在十几个系统里,像一团乱麻,这该怎么办?他没有问算法,而是道出了最普遍的真相:我们梦想着喂养出聪明的AI,却发现自己连一份合格的数据饲料都备不齐。这揭示了一个核心悖论:通用大模型的成功,建立在整体互联网这个理想化的、海量的数据集上;而企业AI的失败,往往始于无数个各自为政、质量堪忧的数据孤岛。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AI转型真正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个泥泞、琐碎、却又绕不开的战场,恰恰是我们最不愿提及,也最难解决的——数据。一、企业AI的阿喀琉斯之踵:通用的大模型 vs. 专有的脏数据要理解企业AI的困境,我们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像OpenAI、Google这样的大模型能如此成功?答案很简单:它们生长于一片相对肥沃的数据大陆。它们赖以生存的,是整个公开互联网经过数十年积累、相对标准化的海量文本和图片数据。这片大陆虽然广袤,但整体是连通的,数据格式是相对统一的(网页、文本、图片)。这为训练一个通用知识的大脑,提供了完美的土壤。然而,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到企业内部时,我们面对的,却是一片由无数数据孤岛和数据沼泽 组成的破碎群岛。企业的核心数据,往往像一盘散沙,被深埋在:财务部陈旧的ERP系统里;销售部格式混乱的CRMExcel表里;运营部各自为政的活动后台里;客服部的聊天记录和通话录音里。这些数据,不仅在物理上是分割的,在格式和标准上更是五花八门。它们是企业最宝贵的专有知识,却也是AI模型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企业AI转型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悖论出现了:我们拥有最强大的通用大脑,却无法为它提供它最需要的、干净且互通的专有数据。不解决这个根本性的矛盾,任何AI转型的尝试,都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造高楼。二、企业数据的三宗罪:孤岛、污染与壁垒如果说企业的数据是一座宝藏,那这座宝藏之上,往往压着三座大山,它们就是孤岛、污染和壁垒。任何AI转型的雄心壮志,在它们面前,都可能被碾得粉碎。第一罪:孤岛 ——我的客户不是你的客户数据孤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最古老,也最顽固的敌人。它的本质,是组织部门墙在数据层面的直接投射。1)数据很难找——它散落在信息的百慕大三角数据没有统一的入口。它可能同时存在于:客户的微信聊天记录(销售个人手机里)售后工程师的现场笔记(本地Word文档)市场部的活动报名表(某个人的Excel里)核心业务数据(云端CRM/SaaS系统中)当一个客户投诉时,你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拼凑出他的完整画像。数据寻找成本,正在成为企业最大的隐性成本。2)数据不互通——致命的部门墙与系统墙这是最致命的一环。数据不互通,让企业始终在用碎片去理解整体:市场部不知道销售线索的后续转化情况,无法优化广告投放;销售部不知道客户刚刚投诉过,打去了不合时宜的推销电话;客服部不知道客户的购买历史和偏好,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数据孤岛,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认知分裂,让AI即便有通天的本事,也如同一个被蒙住双眼的巨人。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销售团队信誓旦旦地告诉AI:请帮我分析一下‘高价值客户’的行为模式。AI转身问财务部:这些客户的历史回款周期是怎样的?财务部的ERP系统冷冷地回答:权限不足,无法访问。AI又去问客服部:这些客户最近的投诉和满意度如何?客服系统回答:数据尚未打通。最终,AI能分析的,只有销售团队自己那份片面的、充满了销售黑话的CRM记录。基于这样的残缺情报,AI给出的任何洞察,都无异于盲人摸象。第二罪:污染 ——垃圾进,垃圾出的铁律即使我们奇迹般地打通了所有孤岛,将数据汇集到一起,也往往会绝望地发现,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垃圾场。1)数据很难清——大量的数据负债而非数据资产找到的数据,往往无法直接使用。它们充斥着:不完整(缺失关键字段)不一致(同一个客户,在A系统是深圳,在B系统是深圳市)非结构化(大量的会议纪要、通话录音、邮件,躺在那里如同数据暗物质)清洗和标注这些数据所需要的人力与时间投入,足以拖垮任何一个充满激情的AI项目。比如:销售A习惯用李总来称呼客户,销售B则记录为李明先生;市场部活动收集的用户手机号,有的带+86,有的不带;不同时期的产品订单,金额字段有的含税,有的不含税……这种数据格式不统一、关键信息缺失、标准随意的脏数据,是AI模型的致命毒药。你投入数百万,雇佣最顶尖的算法工程师,用这些被污染的养料去训练模型,最终得到的,也只会是一个看起来很智能的人工智障。垃圾进,垃圾出这是AI世界里最无情的一条铁律。第三罪:壁垒 ——看不见的数据红线最后,即便我们拥有了干净、互通的数据,我们还会遇到一堵堵看不见的墙——那就是数据壁垒。组织壁垒:有的业务部门会将数据视为自己的核心资产和权力来源,不愿意共享给其他团队;安全壁垒:核心的用户隐私数据、交易数据,有严格的访问和使用权限,任何AI的调用,都必须经过繁琐的审批和脱敏处理;合规壁垒:随着全球数据隐私法规(如GDPR、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收紧,数据的跨境流动、使用边界,都戴上了沉重的法律镣铐。这些壁垒,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数据迷宫,AI在其中每前进一步,都可能触碰到一条高压红线。三、破局思路——启动数据飞轮面对这三重罪,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敏捷、更务实的策略:启动数据飞轮。核心思想:放弃追求完美的数据湖,转而追求能产生价值的数据流。从一个能快速见效的小场景切入,用最小的成本打通一小块数据,让AI跑起来产生价值,然后用这个价值反哺数据,推动下一轮的数据整合。数据飞轮四步循环:选择价值锚点:找到一个业务痛点明确、数据源相对集中、且AI能显效的场景。例如:销售复盘效率低就是一个绝佳的起点。打通最小数据闭环:不需要整合全公司数据,只整合解决这个问题必需的数据。例如:只为AI销售助手整合销售部门的通话录音和CRM中的基础客户信息。交付AI价值,获取动能:用这些数据训练一个能自动总结通话要点、识别客户意向、推荐跟进策略的AI助手。让销售团队立刻感受到数据用起来的好处。反哺与扩张:因为AI助手带来了价值,销售团队会更有动力去提供更规范、更高质量的数据(如完善客户标签)。这时,飞轮就获得了第一次转动。接下来,你可以顺势将市场部的线索数据或客服部的工单数据纳入,让飞轮越转越大,价值越来越深。这个方法的精髓在于:它用价值驱动替代了技术驱动。你不是在为了建一个漂亮的数据仓库而折腾,而是在为解决一个具体的业务问题而整合数据。每一次数据整合,都直接带来业务价值的提升。数据飞轮解决了如何开始的问题,但要保证飞轮能持续、健康地转动,而不是变成一个个新的数据孤岛,我们就必须在启动之初,就有一个清晰的终局蓝图来指引方向。这个蓝图,就是企业的智能地基,它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架构设计来搭建。四、架构师的解药:从数据治理到知识中台面对数据的三宗罪,小修小补式的工具优化,已然无效。我们需要的,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架构级的系统性变革。这套解药,不是某个具体的AI工具,而是一套组合拳,包含了顶层设计、中层建设和业务赋能。解药一:数据治理在修建任何建筑之前,必须先有法律和规章。数据治理,就是企业数据的最高法典,它为后续的一切工作,提供了秩序和标准。1)核心做什么?成立数据委员会:组建一个跨部门的虚拟组织,由CEO或CTO直接领导,成员包括各业务线的负责人。其唯一使命,就是打破部门墙,统一全公司的数据标准。定义数据字典:对核心的业务实体(如活跃客户、有效线索)进行全公司唯一的、无歧义的定义。从此,我的客户和你的客户终于可以对话了。制定数据规范:明确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从数据如何产生、如何清洗、如何存储,到如何打通、如何使用、如何销毁,都有章可循。2)它解决了什么?它直接解决了数据污染和部分数据孤岛数据壁垒 的问题。它通过顶层设计,确保了数据的清洁、一致和有序流动。解药二:数据中台它的核心任务,是将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汇集、加工、处理,并以标准化的服务,提供给上层的AI应用。1)核心做什么?数据汇集:将来自ERP、CRM、小程序、App等所有渠道的数据,实时或准实时地汇入一个统一的数据湖中。数据加工:按照数据治理制定的标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整合,形成干净、标准、可用的主题数据。数据服务化:将加工好的数据,封装成标准的API接口,供AI模型、业务报表、营销系统等上层应用,安全、便捷地调用。2)它解决了什么?它从技术架构上,彻底铲除了数据孤岛的根基,让数据真正成为全公司共享的、可复用的核心资产。解药三:知识图谱有了干净、互通的数据,我们还需要让AI能够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关系。知识图谱,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翻译官和关系网。1)核心做什么?实体与关系抽取:从非结构化的文本(如法律文书、产品手册、客服记录)中,抽取并识别出核心的实体(如:公司、产品、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A公司投资了B公司,B公司的产品是C)。构建知识网络:将这些实体和关系,连接成一张巨大的、动态的知识网络。AI可以像人类专家一样,在这张网络上进行推理和查询。2)它解决了什么?它让AI不再是只能处理表格数据的计算器,而是能够理解复杂商业关系的专家大脑。它尤其擅长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是你简历中法律知识图谱经验的最佳体现。在AI的新范式下,知识图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分析大脑,而是成为了大语言模型最可靠的长期记忆系统和事实核查员。通过LLM+知识图谱的双轮驱动,我们才能在保证信息准确可靠的前提下,真正释放出生成式AI在企业内部的巨大潜力。五、真正落地AI前,必须做好的数据准备三层功夫我们把企业AI项目的数据准备,分成三个层次:1. 能被访问(底层基础设施)数据存储在哪里?是否在统一的数据湖或数据库中?a. 是否有API/SQL接口?是否可跨系统调用?2. 能被理解(中层建模语义)数据是否有字段说明、结构化建模、标签体系?a. 能否通过嵌入(Embedding)形成向量语义支持检索?3. 能被复用(上层流程与反馈)是否形成持续更新的数据闭环?a. 是否在每次业务行为中自动积累数据?b. 是否设计了能帮助AI学习的上下文语料链?六、结语:AI竞赛的本质,是数据之争AI正在倒逼每一家企业重新审视自己的数据家底。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要求我们打破部门壁垒,改变工作习惯,甚至重构业务流程。但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当你的企业通过启动数据飞轮,将一个个数据孤岛连接成畅通的江河,AI才能真正发挥其威力。届时,数据将不再是你财报上的成本项,而是你最核心的、无法被复制的竞争力源泉。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AI时代的下半场竞赛,其核心已不再是追赶日新月异的模型,因为最顶尖的模型能力,未来会像电力一样,成为人人皆可获取的基础设施。真正的护城河,将是你独有的、干净的、互通的、并且能够通过数据飞轮持续产生价值的数据资产。换言之,企业AI竞赛的本质,不是模型之争,而是数据之争。这场变革,道阻且长,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战略远见和组织魄力。它需要懂业务、懂产品、也懂数据的跨界架构师来掌舵。本文由 @Mio的AI商业观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